无梦无眠,无灾无祸。


无梦无眠,无灾无祸。

“无梦无眠,无灾无祸。”诗句出处:《玉堂春三首》;是元朝诗人王哲的作品。 得得修行,有令捷径走。子午俱无,何须卯酉。只用两珍,於余堪厮守。铅汞从教结作*。凭则成丹,般般尽总透。摆正真风,名传不朽。搜出元初,那个为的友。到此方知是彻头。

有个风王风,时时频睡卧。无梦无眠,无灾无祸。白虎青龙,自然交媾过。水火相逢上下和。这个因缘,元来真打坐。试问诸公,应还会么。似我修持,交君得功课。不在劳形苦已多。

玉性金真,人人皆可化。玉液金丹,频频迎迓。玉兔金鸟,光光相次亚。照玉栏干种玉芽。琼蕊金茎,长长生不谢。玉女金童,常常看舍。玉锁金匙门门开癖下。赏玉堂春对玉花。

以上王哲作品《玉堂春》共3首

【注释】:

无:
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

梦:

①[名]睡眠中的幻想。辛弃疾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:“醉里桃灯看剑,~回吹角连营。”②[动]做梦,梦见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始皇~与海神战。”③[名]比喻幻想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不以~剧乱知。”

无:
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

眠:

①睡觉。《后汉书·第五伦传》:“吾子有疾,虽不省(xǐng)视而竟夕不眠。”(省视:探看。)②某些生物在一段时间内不食不动的生理状态。庾信《燕歌行》:“二月蚕眠不复久。”③卧倒。袁郊《三辅旧事》:“汉苑中有柳,状如人形,号曰人柳,一日三眠三起。”④闭上眼装死。《山海经·东山经》:“有兽……见人则眠。”

无:
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

灾:

①本指火灾,后泛指一切灾害。《荀子·臣道》:“灾及其身。”②降灾;危害。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以自灾于厥身。”

无:
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

祸:

①灾患;灾害。与“福”相对。苏洵《六国论》:“至丹以荆卿为计,始速祸焉。”②降祸;为害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子木有祸人之心。”(子木:人名。)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,必子之言夫!”③遭难;受害。《后汉书·刘盆子传》:“刘恭见赤眉众乱,知其必败,自恐兄弟俱祸,密教盆子归玺绶,习为辞让之言。”


上一篇:自然是、无烦无恼。

下一篇:蓬莱路阐神仙境。


Copyright © 2002-2019 闻讯知识网 www.winxun.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
温馨提示: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,仅供参考!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QQ:2514429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