郤
拼音: xì 注音: ㄒㄧˋ
部首: 阝 部外筆畫:7 總筆畫: 9
簡體部首:阝 簡體部外筆畫: 7 簡體總筆畫:9
繁體部首:邑 繁體部外筆畫:7 繁體總筆畫: 10
五筆86/98:WWKB 倉頡:CRNL 鄭碼: OOJY 電碼:6748
筆順編號:343425152 四角號碼:87627 UNICODE: 90E4
基本字義
xì ㄒㄧˋ- 古地名,在今中國山西省沁水下游一帶。
- 姓。
- 同隙。
方言集匯
- 粵語:gwik1
-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hit7[客英字典]hit7[梅縣腔]hit7kio1[寶安腔]hit7[臺灣四縣腔]hit7
詳細解釋
- 郤 xì
〈名〉
- (形聲。從邑,谷( què)聲。本義:晉國大夫 叔虎的封地。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帶)
- 同本義 [Xi,a fief]
- 郤,晉大夫 叔虎邑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- 郤鄉在 河內。——《聲類》
- 又如:郤詵丹桂(亦作“郤桂”、“郤詵枝”。晉郤詵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,自視為“桂林之一枝,昆山之片王。后喻科舉及第)
- 假借為“隙”。空隙;裂縫 [crack]
- 若白駒之過郤。——《莊子》
- 相見于郤地曰會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》
- 又如:郤穴(孔穴);郤地(兩國交界之地。即國境線)
- 隔閡 [rift]
- 今者有小人之言,令將軍與臣有郤。——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
- 與紅陽侯有郤。——《漢書·孫寶傳》。 師古曰:“郤,與隙同。”
- 小恙,不舒適 [ill]
- 玉體有所郤。——《戰國策·趙策》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酉集下》《邑字部》 ·郤 ·康熙筆畫:14 ·部外筆畫:7
- 《唐韻》綺戟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乞逆切,音。《說文》晉大夫叔虎邑。 又姓。《正韻》晉大夫郤獻子之後,與郄通。 又仰也。《儀禮·士昏禮》贊啓會郤于敦南。《疏》郤,仰也。謂仰于地也。 又與通。《禮·曲禮》諸侯相見於郤地曰會。《註》郤地,謂閒之地。 又骨肉之交也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批大郤,導大窽。 又怨也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令將軍與臣有郤。◎按《正韻》從,音其虐切,非山谷之谷。從從阝爲隙,從谷從卩爲卻,形雖似而實不同也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六》《邑部》 ·郤
- 晉大夫叔虎邑也。從邑谷聲。綺切
English
crack, opening; surname郤的造詞
- 七郤八手
- 批郤導窽
- 批郤導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