郚
拼音: wú 注音: ㄨˊ
部首:阝 部外筆畫: 7 總筆畫: 9
簡體部首:阝 簡體部外筆畫: 7 簡體總筆畫:9
繁體部首: 邑 繁體部外筆畫:7 繁體總筆畫:10
五筆86/98: GKBH 倉頡:MRNL 鄭碼:BIJY 電碼: 9326
筆順編號:125125152 四角號碼: 17627 UNICODE: 90DA
基本字義
wú ㄨˊ- 古邑名。在今中國山東省安丘縣西南。
方言集匯
- 粵語:ng4
-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ng2[客英字典]ng2[臺灣四縣腔]ng2
詳細解釋
- 郚 Wú
〈名〉
- 古邑名 [Wu city]
- 春秋紀邑,后屬齊。故城在今山東省安丘縣西南
- 春秋魯邑。在今山東省泗水縣南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酉集下》《邑字部》 ·郚 ·康熙筆畫:14 ·部外筆畫:7
- 《唐韻》五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訛胡切,音吾。《說文》東海縣故紀侯邑。《春秋·莊元年》齊師遷紀郱鄑郚。 又魯邑。《左傳·文七年》城郚。《註》郚,魯邑。卞縣南有郚城。 又《集韻》牛居切,音魚。郚鄕,漢縣名。《前漢·功臣表》郚鄕侯閔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六》《邑部》 ·郚
- 東海縣。故紀侯之邑也。從邑吾聲。五乎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