陀
拼音:tuó 注音:ㄊㄨㄛˊ
部首: 阝 部外筆畫: 5 總筆畫: 7
簡體部首:阝 簡體部外筆畫:5 簡體總筆畫: 7
繁體部首:阜 繁體部外筆畫: 5 繁體總筆畫: 8
五筆86/98: BPXN 倉頡: NLJP 鄭碼: YWRR 電碼:7094
筆順編號: 5244535 四角號碼:73212 UNICODE: 9640
基本字義
tuó ㄊㄨㄛˊ- 〔~螺〕一種兒童玩具,呈圓椎形,用繩繞上,然后一拉,使其在地上旋轉起來,用鞭抽打旋轉不停。
- 山岡。
方言集匯
- 粵語:to4
- 客家話:[沙頭角腔]to2[客英字典]to2[海陸豐腔]to2[客語拼音字匯]to2[陸豐腔]to3[寶安腔]to2[梅縣腔]to2[臺灣四縣腔]to2
詳細解釋
- 陀 tuó
〈形〉(形聲。從阜( fù),它聲。從阜,與山有關。本義:傾斜不平的樣子) 同本義 [uneven ]
- 罷池陂陀,下屬江河。——漢· 司馬相如《子虛賦》
詞性變化
- 陀 tuó
〈名〉
- 山岡 [low hill;hillock]
- 藉草各小憩,側身復登陀。——元· 袁桷《次韻伯宗同行至上都》
- 團狀物 [lump]
- 把棍子望小妖頭上砑了一砑,可憐就砑得像個肉陀。——《西游記》
- 沙陀的簡稱 [Satuo]
- 陀,沙陀, 后唐始興之地。——《正字通》
- [量詞]∶形容數量很少
- 黃菊東籬栽數科,野菜西山鋤幾陀。——元· 曾瑞《端正好》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戌集中》《阜字部》 ·陀 ·康熙筆畫:13 ·部外筆畫:5
- 《廣韻》徒何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唐何切,音駝。《玉篇》陂陀,險阻也。《爾雅·釋地註》陂陀,不平。《博雅》陂陀,衺貌。《玉篇》俗作陁。《集韻》同岮。 又沙陀,後唐始興之地。《五代史·唐本紀》別自號曰沙陀。沙陀者,大磧也,在金莎山之陽蒲類海之東。 又補陀,山名,在明州昌國海中。 又音遲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巖陀甗錡。《註》陀,音遲。郭璞曰:陀,崖際。○按漢書陀作阤,音豸。 又《集韻》待可切,音舵。與阤同。《淮南子·繆稱訓》岸崝者必陀。 《集韻》本作阤。或作陊。
English
steep bank, rough terrain陀的造詞
- 一陀
- 仙陀
- 伽陀
- 伽陀羅
- 佛陀
- 健陀羅
- 僧陀
- 岡陀
- 南無阿彌陀佛
- 南普陀寺
- 吠陀
- 呿陀
- 因陀啰
- 坡陀
- 頭陀
- 頭陀碑
- 頭陀行
- 婆陀
- 寶陀巖
- 密陀僧
- 尸陀林
- 干陀
- 干陀啰
- 干陀羅
- 彌陀
- 彌陀榻
- 悉達陀
- 戍陀羅
- 打磨陀
- 托陀
- 抽陀螺
- 摩揭陀
- 普陀
- 普陀山
- 曼陀
- 曼陀林
- 曼陀羅
- 曼陀鈴
- 有發頭陀寺
- 母陀
- 母陀羅
- 比勒陀利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