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
拼音: shào 注音: ㄕㄠˋ
部首: 阝 部外筆畫: 5 總筆畫:7
簡體部首:阝 簡體部外筆畫: 5 簡體總筆畫: 7
繁體部首: 邑 繁體部外筆畫: 5 繁體總筆畫: 8
五筆86/98: VKBH 倉頡:SRNL 鄭碼:YDJY 電碼: 6730
筆順編號: 5325152 四角號碼:17627 UNICODE: 90B5
基本字義
shào ㄕㄠˋ- 古地名,在今中國山西省垣曲縣。
- 姓。
方言集匯
- 粵語:siu6
-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shau5chau5[客英字典]zhau5cheu5[客語拼音字匯]sau4seu4[梅縣腔]shau5[臺灣四縣腔]seu5sau5cau5[寶安腔]sau5sau2[東莞腔]sau5
- 潮州話:siou2/siao2〈姓〉siên7/sion7
詳細解釋
- 邵 Shào
〈名〉
- 古地名 [Shao county]
- 邵,晉邑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- 戌郫邵。——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
- 春秋晉邑。在今河南省濟源縣西,山西省垣曲縣東。后魏改為邵郡,后周改為邵州
- 古州名 [Shao prefecture]。相當于今福建省邵武縣等地
- 古郡名 [Shao district]。即邵陵郡,相當于今湖南省邵陽市及新邵、邵陽等縣地
- 水名 [Shao river]。邵水發源龍山。西流會桐江、檀江,在湖南省寶慶縣東注入資水
- 姓(《漢書》作“召”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酉集下》《邑字部》 ·邵 ·康熙筆畫:12 ·部外筆畫:5
- 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時照切《五音集韻》市照切,音紹。《廣韻》邑名。《左傳·襄二十三年》齊侯伐晉,戍郫、邵。《註》晉邑。 又姓。與召通。召公奭之後。《史記·白起傳》雖周、邵、呂望之功,不益于此矣。 又邵陵,地名。《史記·秦本紀》齊桓公伐楚,至邵陵。《左傳·僖四年》作召陵。 《正字通》從邑者,爲邑,爲姓。從卪者訓勸勉,又訓高也。俗多譌混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六》《邑部》 ·邵
- 晉邑也。從邑召聲。寔照切
-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- 晉邑也。左傳襄二十三年。齊矦伐衞。遂伐晉。入孟門。登大行。張武軍於熒庭。戍郫邵。杜曰。取晉邑而守之。杜不言郫邵二邑名。據許則當是二邑也。文六年。賈季召公子樂於陳。趙孟使殺諸郫。此單言郫也。後志。河東垣縣有邵亭。注引博物記。縣東九十里有郫邵之阨。趙孟殺公子樂於郫邵。豈張華所見左傳有異歟。按今山西絳州垣曲縣東有邵城。後魏之邵郡、後周之邵州皆此也。依許則經典獨此字從邑召。凡周召字作邵者俗也。後儒或謂垣曲邵城爲周召分陜之所。其說不經。從邑。召聲。寔照切。二部。
English
surname; various place names邵的造詞
- 周邵
- 年高德邵
- 懿邵
- 方邵
- 深邵
- 清邵
- 邵伯
- 邵伯樹
- 邵伯訟棠
- 邵侯
- 邵侯瓜
- 邵公紙
- 邵力子
- 邵南
- 邵圃
- 邵平園
- 邵平圃
- 邵平瓜
- 邵平田
- 邵杜
- 邵父
- 邵瓜
- 邵生
- 邵陽市
- 邵飄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