邲
拼音: bì 注音:ㄅㄧˋ
部首:阝 部外筆畫: 5 總筆畫:7
簡體部首:阝 簡體部外筆畫: 5 簡體總筆畫:7
繁體部首: 邑 繁體部外筆畫: 5 繁體總筆畫: 8
五筆86/98: NTBH 倉頡: PHNL 鄭碼: WZMY 電碼:6727
筆順編號: 4543452 四角號碼: 37027 UNICODE: 90B2
基本字義
bì ㄅㄧˋ- 古地名,中國春秋時屬鄭,在今河南省鄭州市東。
- 姓。
方言集匯
- 粵語:bei3
-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bit7[客語拼音字匯]bid5[客英字典]bit7[臺灣四縣腔]bit7
詳細解釋
- 邲 bì
〈名〉古地名 [Bi village],在今河南省滎陽以北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酉集下》《邑字部》 ·邲 ·康熙筆畫:12 ·部外筆畫:5
- 《唐韻》毘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薄必切《正韻》薄密切,音佖。《說文》鄭地。《春秋·宣十二年》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。《註》在鄭州管城縣。 又姓,見《姓苑》。 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兵媚切,音祕。《廣韻》好也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六》《邑部》 ·邲
- 晉邑也。從邑必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晉楚戰于邲。”毗必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