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闻讯知识网 > 汉语字典 > 那_那的拼音_那怎么读_那的意思_那的读音_那是什么意思

那:那的意思/造詞/解釋/注音那,那的意思,注音,造詞
那:那的意思,注音读音,字源和中文寓意,读法,國語字典中那的造詞,解釋,詞語,部首,筆畫和字義。

拼音:nà nǎ nèi nā 注音: ㄋㄚˋ ㄋㄚˇ ㄋㄟˋ ㄋㄚ

部首: 阝 部外筆畫:4 總筆畫:6

簡體部首:阝 簡體部外筆畫: 4 簡體總筆畫:6

繁體部首:邑 繁體部外筆畫:4 繁體總筆畫: 7

五筆86:VFBH 五筆98: NGBH 倉頡:SQNL 鄭碼:YBY 電碼: 6719

筆順編號: 511352 四角號碼: 17527 UNICODE:90A3

基本字義

nà   ㄋㄚˋ
  1. 指較遠的時間、地方或事物,與這相對:~里。~個。~樣。~些。~時。~么。

英漢互譯

that the 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aa6naa5naa6no1no4no5no6
  •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no2na3[寶安腔]la3
  • lo2[客英字典]na3nai5ne5[臺灣四縣腔]no2na3[梅縣腔]mak7man3na3nai5ngai5ne.5lai5[客語拼音字匯]na1na3na4nai4[陸豐腔]na3[東莞腔]la3
  • 潮州話:na2(ná)na1(na)

詳細解釋

〈名〉

  1. 另見 nà;nè;nèi;nuó

詞性變化

〈連〉

  1. 表示順著上文或上句話的語意,申說應有的結果 [in that case]。如:那我就不再等了
  2. 另見 nā;nè;nèi;nuó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酉集下》《邑字部》 ·那 ·康熙筆畫:11 ·部外筆畫:4
  • 《唐韻》《廣韻》諾何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囊何切《正韻》奴何切,音儺。《說文》西夷國安定有朝那縣。 又《玉篇》何也。《左傳宣二年》棄甲則那。 又多也。《詩小雅》受福不那。 又《集韻》安貌。《詩小雅》有那其居。 又姓。《廣韻》西魏有那椿。 又上聲。《廣韻》《正韻》奴可切《集韻》乃可切,音娜。《集韻》何也。《玉篇》俗言那事。 又去聲。《廣韻》奴箇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乃箇切,音哪。語助也。《後漢韓康傳》公是韓伯休那。《杜甫詩》杖藜不睡誰能那。 又葉奴故切,音怒。《陸雲陸丞相誄》攺容肅至,傾蓋寵步。鞶帶翻紛,珍裘阿那。 《說文》本作。俗作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六》《邑部》 ·
  • 西夷國。從邑冄聲。安定有朝縣。諾何切
  •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  • 西夷國。其地當在今四川之西。史記。自筰以東北。君長以什數。冄駹冣大。在蜀之西。又謂牂柯爲南夷。邛筰爲西夷。葢卽冄駹之冄字。古今字也。按文王之子耼季。賈逵、韋昭皆云。耼、國名。但其地闕。史記作冄。索隱云。冄或作。終莫詳其地也。左傳。莊十八年有處。杜云。處、楚地。凡若此等異地同名者。今皆不引以茲蕪。從邑。冄聲。諾何切。按冄聲本在七八部。雙聲合韻也。小雅、商頌毛傳曰。、多也。釋詁曰。、於也。左傳。棄甲則。杜云。猶何也。今人用字皆爲柰何之合聲。越語。吳人之不榖。亦又甚焉。韋注。、於也。此釋詁之證。郭失其解。又魚藻箋云。、安皃。安定有朝縣。安定郡朝、二志同。今陜西平涼府府東南有朝故城。許意葢謂與朝異處。如上文鄖與鄖關之例。如淳朝音株。

English

that, that one, those

那的造詞

  • 一剎那
  • 一剎那頃
  • 一股那
  • 一霎那
  • 不那
  • 東那西輳
  • 丟那媽
  • 么那
  • 也那
  • 爭那
  • 伽那
  • 何那
  • 你那
  • 俱那衛
  • 俱那異
  • 停那
  • 兀那
  • 蘭那
  • 其那
  • 列那狐的故事
  • 剎那
  • 加那利寒流
  • 加那利群島
  • 盧布爾雅那
  • 印度支那
  • 呾剎那
  • 哈瓦那
  • 哲那環
  • 圭亞那
  • 圭亞那高原
  • 地拉那
  • 安那其主義
  • 尼師但那
  • 巴塞羅那
  •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
  • 怒那
  • 惟那木
  • 披雅那
  • 抽那
  • 拘那夷
  • 摘那
  • 摩訶至那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

温馨提示:以上文字内容仅供参考!如有不妥,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