憤
拼音:fèn 注音: ㄈㄣˋ
部首:忄 部外筆畫:9 總筆畫:12
簡體部首:忄 簡體部外筆畫: 9 簡體總筆畫: 12
繁體部首: 心
五筆86/98:NFAM 倉頡: PJTO 鄭碼:UEEL 電碼: 2001
筆順編號:442121222534 四角號碼: 94082 UNICODE:6124
基本字義
(憤)
fèn ㄈㄣˋ-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:氣~。~悱(郁悶)。~慨。~怒。~然。悲~。激~。~恚。公~。義~填膺。~世嫉俗。===漢英互譯===
方言集匯
- 粵語:fan5
詳細解釋
- 憤
憤 fèn〈形〉
- (形聲。從心,賁( bēn)聲。從“心”,表示與心情等有關。本義:郁結于心;憋悶)
- 同本義 [depressed and discontented]
- 憤,懣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- 發憤以杼情。——《楚辭·九章·惜誦》
- 志意蘊憤。——《后漢書·王符傳》
- 又如:憤切(內心極度憤懣);憤悁(憤懣郁積);憤薄(郁結,充塞);憤厥(由于憤氣郁結造成的痙攣昏厥)
- 充盈,旺盛 [full of]
- 憤,盈也。——《方言十二》
- 陽癉憤盈。——《國語·周語》
- 又如:憤盈(充溢,積滿;氣憤,憤懣);憤盛(積滿,充盈)
詞性變化
- 憤
憤 fèn〈動〉
- 憤怒;怨恨。同“忿” [anger;fury;be indignant;get angry]
- 所以昭炯戒,激眾憤,圖報復也。——清· 薛福成《觀巴黎油畫記》
- 袁人大憤,然未有以報也。——明· 高啟《書博雞者事》
- 又如:憤怨(憤怒怨恨);憤心(憤怒或憤激之心);憤忿(憤怒);憤沮(怨恨沮喪);憤痛(憤怒悲痛);憤咤(憤怒)
- 發,奮 [rise]
- 憤于中則應干外。——《淮南子·脩務》
- 又如:發憤忘食;發憤圖強;憤迅(奮迅);憤勇(奮勇);憤起(奮發而起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卯集上》《心字部》 ·憤
- 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房吻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父吻切,墳上聲。《說文》懣也。從心賁聲。《周語》陽癉憤盈。《註》積也。鬱積而怒滿也。 又《集韻》或作。亦作賁。《禮·樂記》廣賁之音作,而民剛毅。《音義》依註讀爲憤,扶粉反。 又作馮。《莊子·盜跖篇》侅溺於馮氣,郭象讀。 又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房問切,音與分同。滿也。《論語》不憤不啓。《又》發憤忘食。◎按註上聲,字書有上去二音。又葉符筠切,音焚。《蘇轍·祭范鎭文》力諫不從,遂致爲臣。開門接士,不怨不憤。
- 《說文》憤本字。憤字從芔作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十》《心部》 ·憤
- 懣也。從心賁聲。房吻切
English
resent, hate; indignant憤的造詞
- 不憤不啟
- 不憤氣
- 丹憤
- 義憤
- 義憤填胸
- 義憤填膺
- 書憤
- 交憤
- 人神共憤
- 人神同憤
- 眾憤
- 傷憤
- 余憤
- 公憤
- 寫憤
- 冤憤
- 切齒憤盈
- 厭憤
- 發憤
- 發憤圖強
- 發憤展布
- 發憤忘食
- 發憤忘餐
- 發憤自厲
- 發憤自雄
- 嘆憤
- 含憤
- 哀憤
- 嗔憤
- 嗟憤
- 坌憤
- 嫉憤
- 孤憤
- 宿憤
- 崩憤
- 幽憤
- 忌憤
- 忠憤
- 憂憤
- 憂憤成疾
- 愾憤
- 忿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