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青童接引,前来迎迓,执琼瑶蕊。


有青童接引,前来迎迓,执琼瑶蕊。

“有青童接引,前来迎迓,执琼瑶蕊。”诗句出处:《水龙吟》;是元朝诗人王哲的作品。 若修仙子圆成,永真诚做他上士。明明了了,惺惺洒洒,搜寻妙旨。决烈回头,是自不肯,拖泥带水。便斩钉截铁,尘缘悉屏,无*碍,做清*。得长生久视。更盈盈、行功齐至。频频嘱咐,一灵耀、金光早起。五彩同如此。相扶助入丹霄里。有青童接引,前来迎迓,执琼瑶蕊。

【注释】:

有:

(一)①与“无”相对。1. 表示占有、具有、领有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陈文子有马十乘(shèng)。”(乘:四匹。)诸葛亮《草庐对》:“孙权据有江东。”2.表示存在。曹丕《杂诗》:“西北有浮云,亭亭如车盖。”3. 表示发生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。”②丰收。储光羲《观竞渡》:“能令秋大有,鼓吹远相催。”③表示不定指。跟“某”相近。李白《菩萨蛮》:“暝色入高楼,有人楼上愁。”④助词。1.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有周不显,帝命不时。”2. 用于形容词前面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明星有烂。”(烂:灿烂。) (二)yòu 通“又”。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三十有七年,亲巡天下。”

青:

①深绿色。刘禹锡《陋室铭》:“草色入簾青。”②蓝色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。”③黑色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厥土青黎。”④青色的东西。《汉书·成帝纪》:“青绿,民所常服。”⑤青州,古州名。先秦为九州之一。在今山东境内。

青童:

仙童,道童。李白《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》:“清水见白石,仙人识~~。”

童:

①男仆。《仪礼·既夕礼》:“童子执帚。”②儿童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与其邻童汪踦(qī)往。”(汪踦:人名。)杜牧《清明》:“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③山无草木。《管子·侈靡》:“山不童而用赡。”(赡:丰富。)④牛羊无角。《诗经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:“俾出童羖(gǔ)。”(俾:使。羖:公羊。)⑤顶秃。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头童齿豁,竟死何裨。”(豁:缺。竟:至。裨:补益。)⑥愚昧无知。贾谊《新书 ·道术》:“反慧为童。”《白虎通·嫁娶》:“言己智能寡少如童蒙也。”⑦通“瞳”。《汉书·项籍传赞》:“舜盖重童子,项羽又重童子。”(重:重叠。)⑧通“同”。相同。《列子· 黄帝》:“状不必童而智童。”

接:

①接触;交接。屈原《九歌·国殇》:“操吴戈兮被犀甲,车错毂兮短兵接。”《仪礼·聘礼》:“公揖入,立于中庭,宾立接西塾。”(塾:正堂两侧的房屋。)②连接;相续。《史记· 平准书》:“汉兴,接秦之弊。”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操军方连船舰,首尾相接。”(操:曹操。)③托住;承受。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日记》:“坐而下脱,至险绝处,澄源并肩手相接。”(下脱:从上向下滑。澄源:同行游僧名。)④接住;承住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由客之左,接下承驸。”⑤继承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物色》:“古来辞人,异代接武,莫不参(cān)伍相变,因革为功。”(武:步子。参伍:错杂。因革:因袭变革。)⑥接待。《汉书·韦贤传》:“故动作接神,必因古圣之经。”⑦结交;交好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两君偃兵接好,日中为期。”(偃:收藏;停止。)⑧射中。曹植《白马篇》:“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。”⑨应付。《韩非子·问辩》:“若其无法令而可以接诈、应变、生利、揣事者,上必采其言而责其实。”⑩捆绑。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:“反接,布囊其。”(11)通“捷”,敏捷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先事虑事谓之接。”

接引:

接待,荐举。《宋书·张邵传》:“少有盛名,高祖见而爱之,以为世子中军参军,数见~~。”

引:

①开弓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君子引而不发。”②伸长;延续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:“我君景公引领西望。”(领:脖子。)③引导;率领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引兵欲攻燕。”又《魏公子列传》:“公子引侯生坐上坐。”④避开;退却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秦军引而去。”⑤持取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窦婴引卮(zhī)酒进上。”(卮:酒器。上:指皇帝。)⑥引用;援引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引喻失义。”王充《论衡· 问孔》:“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。”(距:反驳。)⑦乐曲。马融《长笛赋》:“故聆曲引者,观法于节奏。”⑧文体之一。略同“序”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恭疏短引。”(疏:陈述。)⑨引荐;推举。《后汉书 ·李膺传》:“故引用天下名士。”⑩量词。旧长度单位。十丈为一引。

前:

(一)①前进;向前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二执戈者前矣。”②跟“后”相对。1.表示方位在前。李白《望庐山瀑布二首》之二:“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”2.表示次序在前。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:“(屠)复投之,后狼止而前狼又至。”3.表示时间在先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子夏曰:‘我未之前闻也。’”③引导。《仪礼·士虞礼》:“祝前尸出户。” (二)jiǎn 同“剪”。消灭。《吴子·论将》:“进道易,退道难,可来而前;进道险,退道易,可薄而击。”(薄:迫近;逼近。)

来:

(一)①小麦。《诗经·周颂·思文》:“贻我来牟。”②由彼至此,由远到近。跟“去”、“往”相反。《孙子兵法·九地》:“我可以往,彼可以来者,为交地。”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:“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?”③使……来;招致;招来。也作“徕”。司马迁《史记·文帝本纪》:“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?”④某一时间以后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由孔子而来,至于今,百有余岁。”⑤将来;未来。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”(谏:改正。追:追求。)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如知其非义,斯速已矣,何待来年?”(斯:则。已:停止。)⑥句末助词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尝以语我来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盍归乎来!” (二)lài 慰劳。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》:“东人之子,职劳不来。”(职:主管。劳lào:慰劳)

迎:

①迎接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民扶老携幼,迎君道中。”②面对着;正对着。《晋书·杜预传》:“今兵威已振,譬如破竹,数节之后,皆迎刃而解,无复着手处也。”③迎击。李华《河南府参军厅壁记》:“如川决防,如竹迎刃。”④迎合。《新五代史·唐家人传第二》:“刘氏多智,善迎意承旨。”

迓:

迎接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:“迓晋侯于新楚。”(新楚:地名。)

执:

①捉拿;拘捕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。”《公羊传·桓公十一年》:“涂出于宋,宋人执之。”②握;拿。《诗经·邶风·击鼓》: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”③持有某种主张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惟瑜、肃执拒之议。”(瑜,周瑜。肃,鲁肃。拒:抵抗。)④控制;掌握。《韩非子·扬权》:“圣人执要,四方来效。”⑤主管。《淮南子·说山》:“执牢狱者无病。”⑥执行;施行。《汉书·哀帝纪》:“有司执法,未得其中。”(有司:官吏。得其中:指妥当。)⑦固执;坚持。《汉书·外戚传》:“书奏,上以问光,光执不许。”(光:霍光。)[执政]掌管国家政事。《新唐书·朱敬则传》:“及执政,每以用人为先,细务不省(xǐng)也。”(省:察,察看。)又掌管国家政事的人。《旧唐书·黄巢传》:“及巢见招,大诟(gòu)执政。”(诟:斥骂。)

琼:

①美玉。《诗经·卫风·木瓜》:“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。”②美好;精美,也用作美称。张居正《水帘洞》:“误疑瀛海翻琼浪,莫拟银河落碧流。”(瀛海:浩瀚的海洋。)③古代赌博用具,类似今天的骰子。

琼瑶:

①美玉或美石。《诗·卫风·木瓜》:“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~~。”②洁白似玉的东西。白居易《西楼喜雪命宴》:“四郊铺缟素,万室甃~~。”③对他人书信诗文及礼品的美称。江淹《杂体诗·谢法曹赠别》:“烟景若离远,末响寄~~。”

瑶:

①美玉;像玉一样的美石。《诗经·卫风·木瓜》:“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。”②比喻珍贵美好,常用作美称。刘炳《春夕直左掖怀周侍御》:“忆我同袍人,何繇(yóu)共瑶席。”(直:同“值”。值班。左掖:谏官官署。繇:同“由”。)


上一篇:前胜,中仙桂,谁与我跻攀。

下一篇:纵亡横破,西山留在,翠鬟烟拥。


Copyright © 2002-2019 闻讯知识网 www.winxun.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
温馨提示: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,仅供参考!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QQ:2514429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