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静长施凭雅正,封宝瓶口守护。


清静长施凭雅正,封宝瓶口守护。

“清静长施凭雅正,封宝瓶口守护。”诗句出处:《酹江月三首》;是元朝诗人王哲的作品。 本初面目,禀三光精秀,分来团聚。得得成形唯自在,应占逍遥门户。一个灵明,因何堕落,扑入凡胎处。轮回贩骨,几时休歇停住。搜获虚幼身躯,荣华富贵,莫也非坚固。顿悟如如缘合后,深谢真师垂顾。秘廖亲传,依从做彻,达了凭遭遇。云朋霞友,并归蓬岛琼路。

放心坦荡,乐闲闲、应使虫消尸去。清静长施凭雅正,封宝瓶口守护。阐辟双关,非能运转,也得全精固。三阳相见,五神分朗团聚。由此虽寝无眠,颐颜养浩,洁白盈盈数。直待澄鲜方是彻,愈觉真灵开悟。性结成丹,圆光耀赫,决遇明师度。红霞缭绕,恁时迎引归去。

正阳的祖,又纯阳师父,修持深奥。更有真尊唯是叔。海蟾同居三岛。弟子重阳,侍尊玄妙。手内擎芝草。归依至理,就中偏许通耗。至今自在逍遥,金丹传得,一点灵明好。皆出幽微俱助正,本有清虚颠倒。复住晴空,还居杳邈,此事成须到。将来去后,恁时公等知道。

以上王哲作品《酹江月》共3首

【注释】:

清:

①水纯净透明,与“浊”相对。屈原《渔父》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。”②洁净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京室密清。”③使洁净;使干净。陆云《盛德赋》:“泛时雨以清天,洒狂尘以肃地。”④清晰;清楚。张祜《酬凌秀才惠虎枕》:“八寸黄杨惠不轻,虎头光照簟文清。”⑤声音清亮;清脆。苏轼《石钟山记》:“南声函胡,北声清越。”(函胡:含糊,模糊。越:高扬。)⑥清爽;清凉;寒凉。辛弃疾《西江月》:“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。”(别:另一。)⑦冷清;凄清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谢公宿处今尚在,渌水荡漾清猿啼。”⑧寂静;清静。《庄子·天下》:“寂乎若清。”⑨清平;安定;太平。唐太宗《咏风》:“劳歌《大风曲》,威加四海清。”(大风曲:汉高祖即位后曾回故乡,作《大风歌》。加:施。)⑩公正;廉洁;清白;清廉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举世皆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(是以:因此。)(11)单纯;素雅。杜牧《沈下贤》:“斯人清唱何人和? 草径苔芜不可寻。”(12)肃清;使干净。梁启超《戊戌政变记·谭嗣同传》:“保护圣主,复大权,清君侧,肃宫廷。”(13)用完;用尽。《越绝书·荆平王内传》:“(伍子胥)乃发其箪饭,清其壶浆而食。”(荆:楚国的别称。)(14)中国封建朝代名称,公元1616~1911年。(15)厕所。后作“圊”。《风俗通·怪神》:“二三日乃于清中粪下啼。”(16)古代哲学用语。指冲和之气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故道之以礼,养之以清。”

清静:

安静,太平。《汉书·何并传》:“郡中~~,表善好士。”

静:

①静止;平静(与“动”相对)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浮光跃金,静影沉璧。”《墨子·非攻下》:“而神民不违,天下乃静。”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。”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夫坤,其静也翕(xī),其动也辟。”(翕:敛息。辟:开启。)②寂静;安静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静言思之,躬自悼矣。”杜甫《甘林》:“喧静不同科。”③安定;平定。杜光庭《墉城集仙录·薛玄同》:“玄同自是冥心静神,往往不食。”④闲雅;文静。《诗经·邶风·静女》:“静女其姝,俟我于城隅。”⑤清洁;清净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涤濯静嘉。”(嘉:美好。)洪昇《长生殿·雨梦》:“因此把驿庭静扫,銮舆幸早。”(銮舆:皇帝的车驾。)⑥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。王建《送宫人入道》:“问师初得经中字,入静犹烧内里香。”(内里:宫里。)

长:

(一)①长度;两端的距离。《考工记· 车人》:“车人为车,柯长三尺。”②长度大。与“短”相对。1.指空间。古乐府(木兰诗》:“北市买长鞭。”2.指时间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矜伪不长,盖虚不久。”③巨大。李白《行路难》: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”(会:一定。济:渡。)④辽阔。李白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:“鸟飞不到吴天长。”⑤经常。张籍《猛虎行》:“谷中近窟有山村,长向村家取黄犊。”⑥长处;专长。韩愈《画记》:“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,盖丛集众工人之所长。”⑦擅长。《三国志· 吴书·周瑜传》:“与吴越争衡,本非中国所长。” (二)zhǎng ①年龄大;辈分高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长者虽有问,役夫敢申恨?”②排行第一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始皇有二十馀子,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……”③首领;首长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九州之长,入天子之国曰牧。”(牧:官名。)④生长;成长。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淫侈之俗,日日以长。”⑤抚养。《诗经· 小雅·蓼莪》:“长我育我。”⑥滋长。《诗经·小雅·巧言》:“君子屡盟,乱是用长。”(盟:盟誓。用:以。)⑦增进;增强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,知困然后能自强也,故曰教学相长也。”(反:反省。)⑧提高。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青萍结绿,长价于薛卞之门。”(青萍:剑名。结绿:玉名。)

施:

(一)①布;散布;铺陈。《周易·乾》:“云行雨施。”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施薪若一,火就燥也。”②施行;实行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施民所善,去民所恶。”③施加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④恩惠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七年》:“报施救患,取霸定威。”⑤设置。《晋书·李特载记》:“又令梓潼太守张演于诸要施关,搜索宝货。” (二)yì 蔓延;延续。《诗经·周南·葛覃》:“葛之覃兮,施于中谷。”(覃tán:延长。)(三)yí 逶迤斜行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蚤起,施从良人之所之。”(蚤:通“早”。良人:指丈夫。所之:所住。)

凭:

①盛;大。《列子· 汤问》:“帝凭怒。”②烦闷;愤懑。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虽斯宇之既坦,心犹凭而未摅。”(斯:此。宇:指天地。摅:抒发。)③登临。李白《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》:“凭览周地险,高标绝人喧。”④欺凌。《南史·梁武帝纪上》:“戎狄内侵,凭陵关塞。”⑤靠;倚着。李群玉《湖寺清明夜遣怀》:“独凭危槛思凄然。”⑥依靠;依仗。陆机《苦寒行》:“猛虎凭林啸。”⑦根据;依据。《隋书·礼仪志一》:“丈尺规矩,皆有准凭。”⑧满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众皆竞进以贪婪兮,凭不厌乎求索。”⑨任凭。元稹《城外回谢子蒙见谕》:“稚女凭人问,病夫空自哀。”⑩请;请求。曹松《己亥岁二首》:“凭君莫话封侯事,一将功成万骨枯。”(11)同“冯(píng)”。徒步涉水。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永宁寺》:“不意兆不由舟楫,凭流而渡。”(兆:人名。楫:船桨。)

雅:

①正;正确的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察纳雅言。”(察纳:考察,采纳。)②规范的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诗书执礼,皆雅言也。”③高尚;不俗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才识不及预,而雅性过之。”(预:人名。)④平素;向来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雍齿雅不欲属沛公。”(雍齿:人名。)⑤甚;很。杨恽《报孙会宗书》:“雅善鼓瑟。”(鼓:弹奏。)

雅正:

①方正;正直。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:“性~~。”②典雅,严正。庾信《周大将军闻喜公柳霞墓志铭》:“进止端详,神情~~。”

正:

(一)①不偏斜。《尚书·说命上》:“惟木从绳则正。”(绳:指木工取直的墨线。)《荀子·君道》:“仪正而景(yǐng影)正。”(仪:用来测定时刻的日规。景:影子。)②人的行为正派;正直;公正。《新书·道术》:“方直不曲谓之正,反正为邪。”《盐铁论·论儒》:“子瑕,佞(nìng泞)臣也,夫子因之,非正也。”③合规范;合标准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割不正不食。”(割:切肉。)④纯正不杂。《荀子·乐论》:“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。”⑤作为主体,与“副”相对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:“补续残缺正副二本,藏于宫中。”⑥正面,与“反”相对。《天工开物·造皮纸》:“纸以逼帘者为正面。”(逼:靠近。帘:竹帘。)⑦大于零的,与“负”相对。《九章算术·方程》:“如方程,各置所取,以正负术入之。”⑧长官。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(少康)为仍牧正,……逃奔有虞,为之庖正。”⑨正当;合适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。”⑩纠正;使……正。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政以治民,刑以正邪。”使端正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!”(11)副词。表示动作在进行中;状态的持续。《汉书·燕刺王旦传》:“正讙不可止。” (二)zhēng ①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三年春正月,行幸甘泉宫。”(幸:指帝王到某处。)②箭靶中心。《诗经·齐风·猗嗟》:“终日射侯,不出正兮。”

封:

①加土培育树木以为界。《左传·昭公二年》:“宿敢不封殖此树?”(宿:人名)②疆界,边境。《荀子·强国》:“土地之大,封内千里,人之众数以亿万。”③积土筑土为坟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封比干之墓。”④古代帝王筑坛祭天。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:“是以封泰山而禅梁甫。”(梁甫:泰山下的一座小山。)⑤封闭;封合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封府库而待将军。”⑥封合物,或用来封东西的纸包、纸袋。司马光《答彭寂朝议书》:“虽市廛畎亩之民,皆得直上封言事。”⑦古代帝王把土地爵位或名号授予臣子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汉有天下,矫秦之枉,徇周之制,剖海内而立宗子,封功臣。”(宗子:同宗族的子弟。)⑧量词。用于封缄物。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。”

宝:

①珍贵的东西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随、和之宝。”(随:指随侯珠。和:指卞和璧。)苏轼《和子由》:“千金买战马,百宝装刀镮。”②珍贵的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,以致天下之士。”③帝、后、太子的印玺。《新唐书·车服志》:“至武后,改诸玺皆为宝。”④珍爱。《尚书·旅獒》:“不宝远物,则远人格;所宝惟贤,则迩人安。”(迩:近。)

口:

①嘴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口之于味也,有同耆(shì)焉。”(耆:同“嗜”,特别爱好。)《国语·晋语上》: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”②人口。《商君书·垦令》:“则以其食口之数,贱而重使之。”(贱:赋字之误,收税。使;役使,即给予徭役。)③言论;谈话。《礼记·表记》:“口惠而实不至。”④口才。《汉书·淮南王刘安传》:“王有女陵,慧,有口。”(陵:淮南王之女名。)⑤味口;口味。李渔《芙蕖》:“至其可人之口者。”⑥瓶口。欧阳修《卖油翁》:“乃取一葫芦置于地,以钱覆其口。”⑦进出的通道。《旧唐书·韩愈传》:“过海口,下恶水。”⑧寸口。中医切脉的部位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所以知循病者,切其脉时,右口气急。”(循:齐郎中令名。)⑨量词。《晋书·刘曜载记》:“献剑一口。”

守:

①官吏的职责。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:“官司之守,非君所及也。”②掌管;管理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山林之木,衡鹿守之。”(衡鹿:官名。)③守卫;防守;保卫。《周易 ·坎卦》:“王公设险,以守其国。”④守候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守株,冀复得兔。”(冀:希望。)⑤看守;守护。《国语·越语上》:“将免者以告,公令医守之。”⑥遵守;保持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守先王之道。”⑦操守;节操。《吕氏春秋·论人》:“喜之以验其守。”⑧官名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吴起为西河守。”

护:

①保护;卫护。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高祖为布衣时,(萧)何数以吏事护高祖。”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:“与衣裳,吏护还之乡。”②掩蔽;庇护。嵇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仲尼不假盖于子夏,护其短也。”③监领;统辖。《晋书·羊祜传》:“帝欲使祜卧护诸将。”(卧:指卧病。)


上一篇:相合就、堪怜惜。

下一篇:早早悟、前途不如意。


Copyright © 2002-2019 闻讯知识网 www.winxun.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
温馨提示: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,仅供参考!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QQ:251442993